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考量

                                                                                                        高长武

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作了高度概括。他强调,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中央政治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应对风险、赢得主动,而作出的战略考量和重大决策。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意蕴,深入理解和把握我们党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考量,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作出分析和思考。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势决定任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们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到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层面,就是形势决定任务,也就是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客观形势,就要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客观实际、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虽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没有变,但具体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存在和面临的形势则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相比以往在内涵、特点、侧重点上有什么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度概括:“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也就是说,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新时代改革开放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把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有用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和各种具体做法升华为制度,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之前的改革开放更加侧重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那么新时代改革开放则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同时,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大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概括地讲,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我们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那么,要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防范和化解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阻滞和破坏民族复兴全局的来自国内的与国际的、社会的与自然界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靠什么?靠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支持,靠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是最有力最有效的应对。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本质上就是认识、掌握、遵循、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努力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而这其中每一步都与制度密切相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演进和更替,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基础上提出过一个经典论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在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物中,也就或多或少地迅速地发生大变革”。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规律,继而指出了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革命的根源所在。人们可以通过认识、掌握、遵循、运用这一规律,打碎、破除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或建立并不断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由低到高的更替进步。而这也就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这里,无论是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是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制度的更替和完善都是其题中之义、贯穿其中。

具体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来说,无论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打碎旧政权、建立新中国,还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并坚持和发展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有机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当前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社会理想,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持续致力于妥善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探索历程。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与制度密切相关,只不过如果以改革开放的启动为界的话,在此之前主要是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制度的确立和巩固,而在此之后则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螺旋上升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符合这一总趋势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要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合作与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并最终战而胜之,靠什么?很重要的一点要靠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总趋势。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那时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竞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一直存在至今并将长期存在。

面对这样的格局,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靠什么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制度。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国与国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竞争。新中国70 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的鲜明对比,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和优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总结新中国70 年历程、宣示下一个70 年的时间节点上,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回望来时路,展望前行路,系统总结制度建设的有效经验,精心进行制度设计,弄明白、说清楚我们取得成功的制度奥秘在哪里,我们逐步探索形成的这套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哪些,我们这套制度的总体框架、有机构成、四梁八柱是怎样的,我们的制度中还有哪些需要补齐的短板、哪些急需建立的必备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具体问题概括起来讲也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所集中回答和阐释的“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党才能团结凝聚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更优越,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和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更多优势,持续为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为赢得未来、实现“两个必然”打下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

(四)

历史是公正的判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一切雄辩——历史的车轮在沿着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滚滚向前的进程中,往往会有偶然事件的发生,而这些偶然事件就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检验决策、比较高下,进而回望来路、总结经验,展望前路、谋划未来的机会。突如其来、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在疫情这面镜子之前,制度是否先进优越、决策是否及时有效、能力是高是低,分明又清晰。

这场疫情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各国现行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重大考验和检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考验。放眼整个国际社会,中国应对疫情的得力举措以及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与美国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就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从而也就生动诠释和有力印证了我们党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重大意义和深远战略考量。

当然,也特别需要注意,在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响和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万不可放松,更不能自满得意和盲目乐观。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世界百年大变局,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冷静观察、科学研判、积极应对,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善于看到并抓住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要保持从容不迫的战略定力和登高望远的全局视野,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脚踏实地的扎实干劲;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把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又要根据新的实践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我们自己国内的事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努力为国际社会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自河南党史微信公众号 2020年07月13日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13  新乡党史方志网

 豫ICP备1400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