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乡概况
新乡概况

 地名来源】新乡名称源于西汉时汲县的新中乡,《太平寰宇记》卷56:新乡县“取新中乡以为名”。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

“新中”出现于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史记·楚世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在卫辉设汲县,属河内郡。新中是汲县的一个乡,即新中乡。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夏4月,南越(今广州一带)相吕嘉谋反,汉武帝派兵前去讨伐。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巡视至新中乡,得到斩获吕嘉首级的消息,改新中乡为获嘉县。隋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六年( 586年)划汲县、获嘉县两县组成一个新县,取原“新中乡”首尾二字为县名,“新乡”由此见诸史册。

 建置沿革 新乡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北依太行,气候温和,草木繁茂,适宜人类生存繁衍。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劳动,使这一区域逐渐得到开发。  从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看,原始社会中期,新乡大部分区域已进入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即传说的尧、舜时期,我国分为九州,新乡县、获嘉、卫辉、辉县、新乡市区属冀州,延津、封丘、原阳西部属兖州,长垣、原阳东部属豫州。

夏代,今新乡辖区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后氏之世,古封父国即在今封丘县境内。

商代,今新乡辖区大部属畿内地。这时的小城邑有牧(今卫辉北)、凡(今辉县南凡城)、宁(今获嘉西)、鸣条(今封丘县东)、封父(今封丘县西)等。

武王灭殷,分殷畿内地为3个诸侯国,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即武王之弟管叔封于鄘城(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一带),蔡叔封于卫(今滑县、淇县一带),霍叔封于邶(今汤阴东)。武王死后,“三监”叛周,周公讨平“三监”,将其地全部封给他的弟弟康叔。康叔居于卫(今淇县),今新乡辖区即为卫地。当时区内的小诸侯国和一些小城邑还有凡、共(今辉县)、胙(今延津城东大城村)和封父等。  春秋时期,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日益强大,出现诸侯林立、大国争霸的局面。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辉县、获嘉、封丘、长垣和延津北部当时属卫,延津南部及原阳属郑。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逐渐称霸中原,今新乡辖区全属晋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连年征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辉县、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而属魏。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

秦统一中国,分中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今新乡辖区当时设有8个县,分属三川郡和东郡。属三川郡的有修武(今获嘉和新乡市区及新乡西南部)、汲(今卫辉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属原阳)。属东郡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东郡)、平丘(今封丘东部)、长垣。  西汉时期,全国设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部辖郡,郡辖县。今新乡辖区设12县,分属2部4郡。属司隶部河内郡(郡治怀县)的有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部分)、共(今辉县)、获嘉(始置,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修武(今获嘉)4县。属司隶部河南郡(郡治洛阳)的有原武(今属原阳)、阳武(今原阳东南)和卷(今原阳西)3县。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郡治陈留)的有封丘(今封丘一部分)、平丘(今封丘东部)、酸枣(今延津)和长垣4县。属兖州刺史部东郡(郡治濮阳)的有燕(今延津城东北)。

东汉时,除司隶部改为司隶校尉部、河南郡改为河南尹外,其他与西汉大体相同。

三国时,今新乡辖区属魏。设有12县,先后分属3州3郡1尹1国。汲、获嘉、共、修武4县先属司州(州治洛阳)河内郡,魏文帝黄初年间,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淇县)改属冀州(治今河北冀县),4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原阳西)、原武、阳武3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东北)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4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西晋时,今新乡辖区设10县,分属2州3郡1国。属司州汲郡的有汲、共、获嘉、修武4县。属司州荥阳郡的有卷(原武省入)和阳武2县。属兖州陈留郡的有酸枣、封丘、长垣3县。属兖州濮阳国的有东燕(今延津境)。

十六国时期,今新乡辖区先后曾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当时战乱频仍,郡县区划变化不大,多沿晋制。

北魏时,今新乡辖区设有11县,分属司州(治洛阳)的3郡。属汲郡的有汲、获嘉、共、南修武(今获嘉)4县。属东郡的有酸枣、南燕、封丘和长垣4县。属荥阳郡的有原武(孝昌中复置)、卷和阳武3县。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今新乡辖区均属东魏。设11县,分属3州6郡。属司州(治邺,今安阳市)汲郡(治枋头城,今卫辉东北)的有汲、获嘉、南修武3县。属司州林虑郡(治林州)的有共县。属司州东郡(治滑县老城)的有酸枣、南燕、长垣3县。属梁州(治大梁,今开封)陈留郡的有封丘。属司州荥阳郡的有卷县。属北豫州(治成皋)广武郡的有原武和阳武。另外,兴和二年[540]曾侨治义州和伍城郡于汲。

北朝的齐、周对峙时期,今新乡辖区设有5县分属3郡。属汲郡的有伍城(废义州,省汲入伍城)和共县。属广宁郡(治原山阳)的有修武县,移修武(原治今获嘉)治今修武县(北齐废获嘉又废北修武和山阳,今获嘉及新乡西南归入修武)。属广武郡的有阳武(北齐废卷入荥阳,废原武入阳武)。属东郡的有南燕(北齐废封丘、酸枣入南燕)、长垣。后北周废广宁郡,于南修武(今获嘉)置修武郡,改阳武属郑州。

隋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今新乡辖区设10县分属4郡。属河内郡的有获嘉(开皇初,废修武郡,改名获嘉,此后,获嘉均指今获嘉县)、新乡(开皇初,始置新乡县,治古新乐城)2县。属东郡(治白马县,今滑县境)的有封丘、胙城(旧称东燕,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长垣(一度称匡城)3县。属荥阳郡的有酸枣、阳武和原武3县。属汲郡(郡治卫县,今淇县)的有汲(改伍城为汲)、隋兴(今汲县境,开皇六年[586]置,寻又析置阳源县,大业初省入)2县。

唐代,在行政区划上实行道、州(府)、县三级体制,今新乡辖区设11县,分属2道7州。属河北道怀州(州治河内,短时期曾属都畿道)的有获嘉县,属卫州(州治卫县,今淇县境,贞观元年[627]移治汲县)的有汲(省隋兴入汲)、共城、新乡3县(武德元年[618]在汲县置义州,辖汲县和新乡,四年[621]废义州,在获嘉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城等县,贞观元年[627]废)。属河南道滑州(治白马,滑县境)的有胙城、酸枣、匡城、长垣(贞观八年[634]废长垣入匡城)4县。属河南郑州(治管城,即今郑州,一度属畿内道)的有原武、阳武2县,属汴州(州治浚仪,今开封西北)的有封丘。

五代时,今新乡辖区设10县分属4州1府。属怀州的有获嘉、共县,属滑州的有胙城,属郑州的有原武,属卫州的有汲县、新乡,属开封府的有酸枣(后唐时曾属滑州)、阳武(后唐属汴州)、封丘、长垣(一度与匡城分治)。

宋代,分全国为24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今新乡辖区设10县分属3路1府3州。属京畿路开封府的有封丘、阳武、延津(政和七年[1117]由酸枣县改)、鹤丘(建隆元年[960]为避太祖讳,改匡城为鹤丘,寻复曰长垣)。属京西北路郑州的有原武,属京西北路滑州的有胙城。属河北西路卫州的有汲、新乡、获嘉和共城。

金时,建五京,置14总管府,共为19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今新乡辖区当时设10县分属2路1府2州。属南京路开封府的有封丘、阳武、延津(贞祐三年[1215]升为延州,州治今原阳城东北延州村,辖延津、原武、阳武)、长垣(明昌五年[1194],因黄河改道,改属大名府开州)。属南京路郑州的有原武。属河北西路卫州的有汲、新乡、苏门(由共城改,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为河平,明昌三年[1192]改为苏门,贞祐三年[1215]九月升为辉州)、获嘉、胙城(初属开封府,后属卫州,贞祐五年[1217]为卫州倚郭)。

元代,立中书省1个,行中书省11个。省辖路,路辖县。也有路辖州,州又辖县的。今新乡辖区设9县分属直隶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属直隶中书省卫辉路的有新乡、汲县、获嘉、胙城4县和辉州(省苏门县入辉州)。属直隶中书省大名路的有长垣,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一度称南京路)的有原武、阳武、延津、封丘4县。

明代洪武初,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京师和13布政使司,并改路为府,司辖府(州),府(州)辖县。今新乡辖区设10县分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卫辉府和开州。属开封府的有阳武、原武、封丘和延津4县,属卫辉府的有汲县、胙城、新乡、获嘉、辉县(元代辉州改)5县。属大名路开州的有长垣县。

清代,今新乡辖区设9县分属2省3府。原武(雍正二年[1724]由开封府来属)和阳武(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开封府来属)属河南省怀庆府。汲县、新乡、辉县、获嘉、延津(雍正二年[1724]来属,五年[1727]废胙城入延津)和封丘(乾隆四十九年[1784]来属)属河南省卫辉府。长垣属直隶省大名府。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全国废府存县,易为省直属。1913年,河南成立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道治汲县),今新乡辖区新乡县、获嘉、汲县、辉县、阳武、原武、延津、封丘8县属之,长垣属直隶省大名道。1927年北洋政府下令撤销道级建制。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河南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今新乡辖区除长垣属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汲县属河南第三行政督察区(治安阳)外,其余均属河南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新乡)。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1938年2月底,今新乡辖区大部分县城沦陷,出现日伪、国民党、共产党3种政权并存局面:国民党政权多属流亡性质;日伪政权分属河南省豫北道、河北省冀南道;抗日民主政权分属太行七专区、八专区、太岳四专区、冀鲁豫四专区管辖。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行八专区改为四专区,辖获嘉一部分。辉县、汲县、新乡、原阳及获嘉一部分归太行五专区管辖。延津、封丘归冀鲁豫四专区管辖,长垣归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于1945年9月占据今新乡辖区大部分县城和农村,并恢复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国民党统治区地面。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今新乡辖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1947年,解放延津、封丘、长垣。1948年,解放获嘉、汲县、原阳以及新乡县广大农村。1948年11月7日,汲县改为卫辉市(次年撤销)。1948年11月,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新乡县小冀镇成立。1949年5月5日,驻新乡的国民党四十军在新乡县陈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签订协议,接受改编。7日,举行入城仪式,新乡实现和平解放,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进城办公,至此,全区获得彻底解放。194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太行、太岳及冀鲁豫区,成立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濮阳、菏泽、聊城、湖西6个专区,56个县和新乡、安阳2市,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太行四专区改为新乡专区(驻焦作),今新乡辖区获嘉、辉县、汲县、新乡、延津、原武、阳武7县归其领导,封丘、长垣归濮阳专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原武、阳武合并为原阳县。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建制撤销,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新乡市归河南省直辖,同时新乡专署迁驻新乡市。封丘、长垣归濮阳专区,其他各县均归新乡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封丘、长垣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为新乡专区,今新乡辖区全境属之。1959年2月,撤销郊区建制。1960年,撤销新乡、获嘉两县建制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新乡、获嘉两县建制,同时新乡、安阳两专区分治。新乡市和获嘉、辉县、新乡、汲县、原阳、延津、封丘归新乡专区。长垣县归安阳专区。1966年1月,恢复新乡郊区建制。1967年,新乡专区改名新乡地区。1974年,新乡市改为省地双重领导。1978年1月,又改归新乡地区领导。1983年9月,新乡县和汲县划归新乡市领导。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仍隶属新乡地区。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2月,新乡地区撤销,新乡市辖新乡县、汲县、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长垣8县。至此,形成新乡延续至今的市带县体制。1988年11月,汲县改为卫辉市,辉县改为辉县市,隶属关系未变。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新华区更名为卫滨区,北站区更名为凤泉区,郊区更名为牧野区。2010年2月,新乡平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河南省政府通过。2012年,新乡高新技术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1月,长垣县全面实行“省直管”。2014年2月,平原新区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9年8月,撤销长垣县,设立县级长垣市。

【地理位置】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3°23′~115°01′、北纬34°53′~35°50′,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古城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山,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焦作,与山西省晋城接壤;东接濮阳,与山东省菏泽相临为豫北地区经济地理的中心部位,市区南距省会郑州市区60余千米,50分钟车程可抵达新郑国际机场;北距首都北京600千米,是豫北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城区南北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纵穿,东西有新菏、新焦铁路横贯;东与京沪、兖臼铁路相通,西与焦柳、太焦、侯月铁路相连,纵横交会。公路有京港澳高速、长济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107国道,17条省道、100余条县乡公路与京港澳高速相连。至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539千米(含长垣)。其中,高速公路268千米;国省干线公路1590千米;农村公路11680千米。公路密度163千米/百平方千米(含长垣)。

地形地貌 新乡市属于华北板块,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地势北高南低。西北是太行山地,地势自豫晋边界向东南呈台阶式下降,主要分布在辉县、卫辉的西北部和北部,有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依次向下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太行山前交接洼地、黄河冲积平原等地势。平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

【行政区划】 2019年,新乡市共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3个:辉县市、卫辉市、长垣市;县5个: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市辖区4个: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另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西工区。全市共有41个乡,77个镇;36个街道办事处。

【面积人口】 2019年,新乡市总面积8304平方千米其中,不含长垣为7252.6488平方千米10878973.2亩,长垣1051平方千米,年末全市总人口619.81万人,常住人口581.43万人。出生人口6.77万人,出生率10.94‰;死亡人口4.3万人,死亡率6.95‰;自然变动净增人口2.47万人,自然增长率3.99‰。城镇化率达到54.91%。

【民族宗教】新乡市属典型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2019年,新乡市有少数民族成份44个,人口67255人,回族人口占88.21%,其它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苗族、彝族、壮族、维吾尔族等。全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大宗教;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82处,民间信仰2437处,爱国宗教团体39个,其中市级宗教团体7个。

【城市名片】新乡市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市等多项荣誉。

【自然资源】 新乡市北部主要是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岗地,矿产资源丰富;南部为黄河冲积扇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肥沃。

土地新乡地处暖温带南部。土地资源按地形地貌分类,计有山地1015.4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43%。丘陵50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23%。平原6645.0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3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除耕地外,尚有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共8大类。市境土壤计有8个土类、25个亚类、37个土属、156个土种。主要有棕壤土、褐土、粗骨土、石质土、潮土、风沙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其中,潮土占72.33%,褐土占13.76%,为境域内主要的农业土壤。

林业全年全市林地总面积260.9万亩,造林面积10.3万亩,人工造林面积6.9万亩,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22.5%。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211.32公顷;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2780公顷。森林公园6处,分别为河南省博浪沙省级森林公园,面积731公顷;河南省延津黄河故道省级森林公园,面积253.3公顷;河南白云寺省级森林公园,面积2591公顷;新乡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2036公顷;卫辉跑马岭省级森林公园,面积800公顷;卫辉龙卧岩省级森林公园,面积660公顷。

矿产市境已发现和开采的重点矿产资源有四大类27种,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地。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6种,水气矿产1种。载入《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30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11处。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煤炭25.01亿吨,水泥用灰岩9亿吨,重晶石31.62万吨。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和铝土等,多为矿化点和小矿点,其中铁矿稍丰;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煤、化工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黏土、重晶石、泥炭、白垩土以及建筑板材大理石与花岗岩等,多具有一定规模。煤、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泥炭、地热等是新乡市的优势矿产。

【物产名品】 新乡四季分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地域生态各异,物产丰富。原阳大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延津小麦则有“中国第一麦”之称。2016年1月,延津县金粒小麦列入《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名特优新”小麦产品。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辉县柿子醋、封丘树莓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延津胡萝卜、辉县山楂、封丘芹菜、获嘉大白菜、卫辉卫红花、获嘉黑豆、凤泉薄荷、延津黑豆、新乡小麦先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封丘的石榴和树莓、原阳的大杏、辉县的核桃等也是新乡知名的土特产品。2019年,新增辉县青萝卜、辉县党参、延津小潭胡萝卜和获嘉黑豆中国地理标志商标4件,全市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13件,居全省第一。

新乡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物理电源、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生物医药等工业优势集聚。2019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42023件;专利申请总量9584件、授权专利总量5661件、有效发明专利2600件,均居全省第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白鹭Bailu”、“瑞德”2件,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25件,居全省第三;

【特色风味】 新乡风味食品式样丰富,主要有新乡烧鸡、罗锅肉、司马怀府鸡、香酥鸡、糖醋鱼、霜打馍、牛忠喜烧饼、红焖羊肉、卫辉空心面、原阳曹茂林五香牛肉、卫辉杜记牛肉等。长垣县的烹饪,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成于北宋,盛誉明清,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13  新乡党史方志网

 豫ICP备1400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