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艺术。新乡的鼓舞有大鼓、盘鼓、小咚鼓、花鼓(腰鼓)、堂鼓等10余种类。传说中黄帝造鼓战蚩尤地就在新乡。新乡孟营在宋朝就有造鼓作坊,造鼓技术闻名四乡。民间几乎村村有鼓,老百姓用“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来形容人和鼓的关系。现在新乡表演水平较高的鼓队有200多支。赵堤中州大鼓2001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原阳县原武盘鼓队代表河南夺得全国群星奖奖杯。
背装。背装作为新乡人民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清初就已兴起。新乡的背装分托装和背装,属于造型舞蹈,是人背人的双人舞。被背的儿童站在形似细小,看起来十分惊险的“花把上”,借助背者的双臂摇摆的动力,在空中甩着双袖翩翩起舞,形如天仙降临人间,为大地免灾赐福。新乡县小冀的背装在造型中独具一格,背者的一只手(假手)托着“花把”,叫做托装。在新乡各县区的年关和元宵节会上,背装比比皆是。
二夹弦。延津二夹弦是独特的稀有戏曲艺术,在清乾隆年间由民间戏曲发展而来。唱腔委婉动听,表演充满乡土气息。二夹弦自登上舞台,至1989年12月停止演出,走过近百年的历史,成为新乡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乡村中不少人在劳动闲瑕,唱上一段二夹弦,自娱自乐。现在二夹弦濒临消亡危险,亟待保护抢救。
舞狮。延津沙庄舞狮,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沙庄武狮也称“杀狮”,即将达摩拳杀狮技艺与武术技法结合十分紧密的舞狮活动。清后期本村人杜万年(外号杜老万),出家于登封少林寺,后打出山门还俗归乡,将少林寺南院功夫传授与狮子会成员,乡人岁晚无事,习武艺,练武之风盛行。
豫剧祥符调。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在明清、民国时隶属于祥符县。当时清河集戏剧科班的馆主是许门,演唱地方戏祥符调。清道光年间许门开办豫剧科班小天兴班。许长庆(1868~1927)专职办科班培养演员,达280多人。清末、民国时期以开封为中心的豫剧活动“内十处”和“外八处”的主要演员,大多出自清河集许门科班,当时社会上曾流传着“来的戏班不用问,不是蒋门便许门”的俗语。中央电视台“走进黄河”摄制组2001年曾在清河集拍摄专题节目。.
“马皮舞”。也称“神马皮”“耍马皮”,是古代旱灾时祈雨的祭祀舞。流行于获嘉县杜官滩坑西村一带。据传,马皮舞始于明洪武二年,是从山西洪桐县随移民迁至此处。演出时,由一人执鞭起舞,此角色称为“马皮神”。另有六人背上皆背装有铜铃的将牌,牌上绘有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在“马皮神”周围作舞,称为“耍马皮”。过去当大旱时,以此演出形式而作舞求雨。现今只在春节期间,作为娱乐性的演出,以来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跑竹马。畅岗竹马,曾在1956年河南省第二届民间歌舞调演中,获“挖掘传授”奖。其起源于清朝,至今已传授六代之多。竹马的造型逼真,看着活灵活现。马戏耍时挂着铜铃,跑起来马头前伏后仰,铃声叮当作响,有时轻松活泼,有时欢腾奔放,民间风味十足。竹马共8匹,扮有花木兰、青白蛇和许仙,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古时唱小调为主,解放前唱二簧,解放后唱豫剧,今以舞蹈为主。行进表演时有“慢走马”“快走马”“左转马”“右转马”等;打场子表演时,有“四门斗”“回马枪”“珍珠单棬”“鲤鱼大翻身”等花样。
高跷。高跷是新乡人民群众在年关和元宵花会上必不可少的表演艺术形式,遍布新乡各县区。高跷又分武高跷和文高跷。文高跷在行走表演中,随着伴奏器乐,进行演唱;武高跷在行进中表演扑蝶、摸鱼、劈叉、跑驴等动作。新乡市饮马口的文高跷把跷腿增高,加大了行进表演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