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王静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过从头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究其原因,在于这是一支超过9000多万党员的先锋队,是一支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目标,而要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干部队伍必然离不开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干部教育是长期以来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持干部先进性、纯洁性的有力武器。“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工作是辉煌且成功的,在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也将产生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对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壮大干部队伍和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之大、成绩之显著达到空前,回顾这一段历史,这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一)革命形势对干部发展的现实需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次日占领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这就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同时这也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的正是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干部教育培训。

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并发出《八一宣言》正式提出要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化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9月2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定。依据新的抗战形式,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讲话,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任务,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只有通过千千万万的干部去发动、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才能够迸发出来。”因此,需要共产党大力发展干部,培养一些能力过硬的干部来进行革命。同时,统一战线的形成,也需要组织动员全国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智慧和力量,而完成这一使命仍需要大量的干部参与其中。

再者,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地处陕北,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落后,其他根据地在建设过程当中也面临这些问题。此外,随着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辟,以及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宽,但是干部的数量确没有提高。

陈云曾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干部依然不够,特别是新开辟的根据地。这是因为:革命事业发展很快,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性质又是空前复杂,党员增加了很多,但干部不能与党员按同比例增加”面对此种现实,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培养一批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的干部来进行根据地的建设,以保证根据地能够繁荣发展。

(二)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这就需要大量的干部投身于革命,但同时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也存在着人数不多、素质不高等问题。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于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而这胜利的背后确实无数的先烈付出了自己生命,由最初出发时的三十万人到最后到达陕北的时候只有两万人左右。有大批的优秀的干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当时,毛泽东也对这一时期的干部状况感到忧虑,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干部的恐慌”。刘少奇也指出:“过去我们的干部,特别是由经验的干部大批牺牲,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补救这个缺陷,要训练上万的干部。”由此可鉴,经历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洗礼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遭到重创,干部数量也存在短缺。

干部数量不足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之外,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也是一个问题。抗战期间,由于残酷的斗争形势,许多干部难以适应抗战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是队伍里面老干部的问题,老干部大多都经历过大革命和长征,这一批人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方向,无论是革命斗争经验还是发动群众的能力都经历过实践的磨砺,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的学习以及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因此他们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都亟需提高。同时,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也是知识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要到延安去,要求参加革命,据统计,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之多。在这一些青年当中,知识分子的比重比较大,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但是由于这一部分人,没有经历过大革命和长征的苦难历练,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不够坚定,还没有完全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认同。

由于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干部队伍状况不良等问题,必须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育出一些好的干部和带头人,来扩充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以更好应对革命的需求。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实践经验

抗战时期,面对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干部队伍的整体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围绕着“为抗日战争服务”的任务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抗战时期干部教育的特点,取得了成功的培训效果。

(一)坚持的主要原则

抗战时期,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之下,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第一,就是坚持“干部教育第一”原则。“干部教育第一”,即“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的教育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为了能够使教育发展更有效地配合革命的任务,在1942年2月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中,通过总结几年来干部教育工作取得的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政策。这一方针是由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所决定,因此把干部教育放在比群众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极有力地促进了全党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也是广大干部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第二,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方针。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坚决抗战的总方针动员更多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实施抗日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就为当时的干部教育指明了方向,各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都在“抗战教育”的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贯穿其中,坚持正确的理论为引导,要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利用理论去分析所历史与时代提出的问题。毛泽东提出,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要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因此,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干部不仅回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更要注重将其精髓运用到实际当中,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1940年2月的《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中,指出:“”斗争已进入更艰苦阶段,财政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提到政治的高度。要“一面战斗(非战斗机关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解决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问题,另外就是解决办学的物质困难的问题。从而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的同时,也极力地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行。

(二)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

抗战时期,干部的教育内容的以具体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为基础,结合发展变化的目标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内容丰富且充实,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非常重视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认为应该把这方面的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加强对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马列学院。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学习马列基本的理论,培养干部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执行党的正确的路线,同时,也需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当前实践,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抗战时期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史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列理论。六届六中全会后,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党的历史文献《六大以来》,提供给在延安的党员干部的学习。194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高级学习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党的历史以及中国革命的其他问题。同时中央还要求干部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22个文件。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干部教育还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作为干部教育的教材,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在内的著作,例如艾思奇《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作为党员干部的读物广泛流传。

2. 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

抗战时期,为了配合当时的严峻的斗争形势,在各个根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顺利执行,也成为了转变干部思想观念的重要环节。旗帜是方向、是引领,因此要注重对于干部的教育当中要端正其思想路线,进行共产党的宗旨教育,以确保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在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曾指出:“某些地方党部为追求新的党员的数目字,便进行所谓发展党的突击运动,集体加入与不经过个别的详细审查的征收党员。因此许多普通抗日分子或党的暂时同路人也加入了党。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奸细也乘机混入了党。”同时,结合当时党是处于比较分散的长期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因此就需要增强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王稼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了干部整风学习的必读文件之一。同时,为了提高干部的政治修养,还不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和一般政策教育,让干部正确认识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和形势问题的文件、阅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使干部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3.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教育

没有文化知识,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些干部的文化质素已经不能适应革命任务的要求。因此,需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了干部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来完成。在《文化课本》的序言中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尝试,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因此当时就按照干部不同的文化程度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了文化教育,在1941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指出,凡文化水平太低的而又需要学习的一些县营级以上工农出身的老干部,应先补文化。因此文化程度不高的干部,首先要长期进行识字和读书读报,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还包括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知识、社会常识、阅读写作等内容。同时,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也很重视业务能力的培养,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对干部进行业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与各业务部门密切相关的周围情况的调查研究;与各部门业务密切相关的政策、法令、指示、决定的研究;关于各部门业务具体经验的研究;关于各部门业务的历史知识;关于各部门业务的专业知识。通过对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为干部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也保证了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干部教育的主要途径

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着鲜明的特色,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中央干部教育政策的正确的指导下,把干部的教育培训途径分为了脱产到学校集中进行学习、在职干部的教育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确保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

1.干部学校的教学

随着抗战形势的迅猛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增加,当时党中央根据革命的发展形式,在延安先后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各类学校培养革命需要的各种人才。根据当时各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任务的不同,可把抗战时期尤其是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大体分为康大式、延大式、党群式和专门学院式这四种模式。

培养模式

培养对象

办学特点

学校名称

抗大式

主要培养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高中级军事工作干部

办学思想突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风建设体现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教学内容注重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学校管理实行军事化管理

陕甘晋红军军政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医科大学、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

延大式

主要培养各种高级与中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的 专业人才,具有早期综合大学的性质

 

办学思想体现以适应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和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与用一致的基本精神,课程设置注重少而精;学制灵活多样,由短期培训逐步向正规化教育过渡;教学方法实行讲授与以自学为基础的集体互助,同时发扬教学上的民主,以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在管理方面,校务委员会吸收教员、学生代表参加,实行民主管理,体制上实现校、院、系三级管理。

陕北公学、

延安大学

 

党群式

主要培养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以及做党群与民族工作的高中级干部

 

办学目的以培养做党务 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干部为宗旨,学风建设 提倡“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教学原则为 “少而精、现实、活泼、理论与实际联系”, 教学内容注重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有的专门培养妇女干部和民族干部

 

中共中央党校、 陕甘宁边区党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马列 学院与中央研究院、中国女子大学 和延安民族学院

专门学院

要培养艺术、科技、行政、医卫和新文字教育等专业人才

办学思想体现了为加强边区建 设而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学院的组织结构是以某一种应用专业为主独立建制,在管理上则主 要实行教学机关、科研机关与经济建设等实际部门三位一体领导,专业及课程设置突出实用 性和技能性,教学上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

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西北医药专 门学校

2.在职干部教育

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由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使得分散在各个根据地的干部不能脱离自己的岗位到学校参加正规的培训班全身心进行学习,因此也就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和培训。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在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就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不同时期,对于不同水平的干部学习也会发生变化,主要学习内容围绕理论教育、政治教育、业务教育等进行。学习方法主要以自学为主,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为了保证在职干部的学习培训的时间和效率,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障,建立“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以保证学习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建立分类编组制度,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和工作经验进行培训;建立轮训制度,确保每一个在职干部都能够得到训练;建立定期测验制度,以日常考察、临时测验、学期测验和毕业考试来考察干部学习效果。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代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可以说,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所取得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对于新时代如何有效开展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要密切时代发展的要求

处于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形式,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要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就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时代的发展需要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广大的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修炼好自己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的干部特别是年强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成为新时代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基本遵循。

借鉴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经验,要突出政治教育,注重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与学习,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分析中国历史与当前的具体问题,使干部养成这种应用的习惯,以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与指导实践。同时,要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内行和专家。

(二)干部教育培训形式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坚持联系实际、继承创新,坚持简便易行、务实管用,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抗战时期,立足于严峻的斗争形势,从干部队伍的素质实际出发,对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的教学形式进行区分,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个体化差异。因此,新时代的干部教育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分类的教育形式来培训干部,加强对干部教育的分类指导,通过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来提高干部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干部教育培训要构建科学的干部教育制度

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头脑、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来说,就需要实现干部教育的制度化,通过发挥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来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抗战时期,为了确保在职干部的学校效果,建立了组织领导制度、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分类编组制度等。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要注重吸收不同时期的干部培养经验,也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予以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主题教育到制度的确定,就是要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果,从而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13  新乡党史方志网

 豫ICP备1400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