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说
【历史事件】——共工治水

 

1992年版《辉县市志·大事记》:远古,共工氏部族聚居于此。

 

共工,我国早期的治水英雄,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神”。据《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列子》《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共工氏历史悠久,是三皇五帝时代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北宋刘恕在《资治通鉴外纪》中将共工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远古时期,共工氏部族属炎帝族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早期,炎帝部族顺黄河两岸向东方迁徙,其中,较大的共工氏部落就留居在太行山东南麓,其居住的中心区域就在今辉县市。那时黄河从共工氏的居住地流过,经常泛滥成灾,《管子·揆度》说:“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险恶的自然环境致使“民无定所”,严重影响了部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共工率领部族民众与洪水进行英勇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也以治水而闻名,《国语·周语》记载:“共工欲壅防百川。”《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共工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的治水办法是“堵”,即把高地铲平,低处填高,修筑堤防,用以阻挡洪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泛滥成灾,因此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了失败。但这种筑堤蓄水的方法,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也为后来大禹治水提供了经验。共工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称为水神。

文献记载中关于共工的传说很多,几乎全都与水有关,其中最有名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据记载,距今约4500年前,共工与另一个强大部族的首领颛顼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有两种说法:一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因为共工不能有效防治水患,洪水漫流严重地损害下游地区的其他部族,特别是和共工紧邻的颛顼部族的安全,因此两个部族经常因为水发生冲突,导致大战的发生;再一种说法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即共工和颛顼是为争夺“伯九有”(九州霸主)的地位。大战十分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从东方打到西方,一直打到不周山下。不周山是支撑天穹的巨柱。共工看到自己不能取胜,十分生气,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共工将天柱撞断,天穹失去支撑,向西北倾斜。从此,日月星辰都移动了位置,东南大地陷成了一个深坑,江河的水都向东流去,汇成一片大海。这次战斗以共工失败告终,因为共工在战争中失败了,所以后来的形象在一些传说中逐渐被丑化起来,很多传说故事把共工比做了洪水,从而使共工成为了洪水的代名词。

20171029日,“共工故里”在辉县市揭牌,中国先秦史学会将辉县市正式命名为“共工故里”。辉县市作为共工氏族的发祥地,从历史起就与“共”字密不可分。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辉县市孟庄遗址就是共工部落的族民生活的地方。1992年版《辉县市志·大事记》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远古,共工氏部族聚居于此。”辉县最早的地名叫共地、共邑。西周分封诸侯,首次设置行政区域时,便称为共国。汉代,辉县始置县,名曰共县。今辉县市城区东南矗立着一座巨型共字雕塑,既是辉县市的地理性标志,也是辉县市的历史性标志。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13  新乡党史方志网

 豫ICP备1400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