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
吴金印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各省,自治区,卫辉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军委各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党组:

    吴金印同志是河南省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他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6 岁走上乡镇主要领导岗位,28 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政绩卓著,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基层工作,与群众同甘苦,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1994 中央组织部推荐他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1996 年又授予他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吴金印同志是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体共产党员和全体干部,特别是广大乡镇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的活动。

     吴金印同志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向吴金印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坚强党性。当前,广泛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的活动,对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继续贯彻落实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推动乡镇党委建设,全面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全面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同深入开展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党员、干部,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世界观,经受住名位、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永葆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本色。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化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增强群众观念和公 仆意识,扎根基层、造福群众。广大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都要对照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从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找差距,学先进、见行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各级党委及组织、宣传部门,要把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认真安排部署。要把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今冬明春培训乡镇干部和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生动教材。宣传学习吴金印要抓住根本、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检查学习效果,要看那里的干部想民、爱民、为民的观点是否树立了,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密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否提高了,经济是否发展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否落实了,各地各部门要注意及时了解开展学习的情况,总结经验,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中共河南省委

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吴金印同志是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他在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28 年如一日,忠诚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身不离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治穷致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1996 年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优秀党委工作者。吴金印同志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忠实地履行党员干部的光荣职责,树立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不愧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不仅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

学习吴金印同志,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政治品质。学习吴金印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执著追求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吴金印同志,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创业的革命精神。吴金印同志是社会主义的实干家,他常说: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社会主义等不来,靠不来,天上不会掉下来,只能凭我们的双手干出来。

   学习吴金印同志、要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植根基层,心系农民,密切联系群众,甘当人民公仆的优良作风。吴金印同志在农村工作 36 年,多次放弃组织上照顾他调回县城和市直机关工作的机会,甘愿到最贫穷、最艰苦的山区工作。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把自己当做公仆,视群众如父母,把群众当靠山,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坚持原则、疾恶如仇,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办事公道,助人为乐。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被群众看做是自己的贴心人,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学习吴金印同
志,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执行党的纪律,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时刻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永远把心与群众贴在一起,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出现在群众面前,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推动党的建设和每项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结合起来。同目前开展的乡镇党委集中建设活动结合起来,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及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本色。要组织好不同层次的学习,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要注重实效把学习活动落实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进步上,而不要图形式,走过场,切忌坐而论道。要充分运用新闻宣传媒介和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吴金印同志为榜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为顺利实现我省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而努力。

 

 

 

  

 

 

吴金印和唐庄的二次“巨变”之路

张晓红

    他 48 年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把一个贫困之地变成了一个桃花盛开的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他在荒凉的西山上打出了200 多万个鱼鳞坑,使之变成了生态园;他让镇群众由一个个的穷山村搬进了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他 1 年引进了 5 个国内、国际 500强企业,绘出了未来唐庄发展的美好蓝图……他就是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河南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太行公仆吴金印的金色人生。

    近 30 年来,这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断为唐庄镇的山河大地添彩。如今年近七旬的吴金印又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三化”协调发展,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唐庄发展新模式,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正在造福着唐庄人民,也为他自已绘出了满天的晚霞。

“我有决心拼命工作,‘十二五’达到给国家上缴税收翻番,农民收入翻番,力争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2010 年,唐庄镇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5788 万元,同比增长 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800 元,同比增长 28.8%,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追求。

                                        创新突破看转变

                                     “三化”协调打造新唐庄

   “在中国我们选择了河南,在河南我们选择了新乡,在新乡我们选择了唐庄,为什么?除了唐庄扎实的基础设施以外,就是吴金印书记的口碑、号召力和影响力打动了我们。”去年刚刚在唐庄投资建厂的世界 500 强企业百威啤酒的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唐庄镇不断因地制宜,投入 4 亿多元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化”协调平衡发展悄然改变着唐庄。他们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6800 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去年又是唐庄招商引资最多、最好的一年。总投 40 多亿元的 5 个大项目落户唐庄,目前该镇工业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农业,产值达 100 个亿。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脚步,目前,唐庄镇新建的四大花园小区正在吸引着 3 万多人居住,10 大中心社区吸引着 80% 的群众。

“目前唐庄的发展就是农村建设城镇化的一个升华,这几年发展很快,今后会更快。我们唐庄这几年实现了五大变化。”吴金印扳着指头说。一是路变。以前没有一条硬化路,现在我们投资 4 亿多元修了东西南北主路 20 多条,现在水泥路不仅到村,到户,也到了菜园、果园、田地,形成了连成一片的大路网。二是地变。我们把乱石滩、荒山沟都变成了良田,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纵横的地下管道使“三跑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三是山变。我们在唐庄的荒山上修 200 多万个鱼鳞坑,让水不下山,从上到下,让它变成绿的,如今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西山被定为河南省森林公园。四是身份变,由农民变工人,大项目纷纷落户唐庄,它们为唐庄新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也将吸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厂门,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五是穷村变富村。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10 个中心社区、4 个新型社区建设正在全面铺开,人流正在集聚,一排排的别墅非常漂亮。家家有手机,有电话,有彩电,用气做饭。我们正在消灭城乡差距,农村和城市没有区别了。

依托土地谋转变

“造田书记”的乡土本色

“坡改梯,地穿衣,地有唇,赖地变好地。拾粪不如垫圈,垫圈不如垒岸。”作为一个乡土书记,吴金印把土地看成农民的金饭碗。 1988 年开始,他们投入资金 1500 多万元,打机井 160 多眼,硬化渠道 5000 多米,建提灌站 4 座,埋地埋线 100000 米,地埋管道160000 米,把过去的土垄沟改成了硬化渠、地埋管,全部实现节水灌溉。

为了让农民下地不湿鞋,他们发动群众出工、镇里出水泥,对田间道路全部实施硬化,修成高标准水泥道路,他们从东到西修了 3条横路 30 多公里,南北每隔 200 米修筑一条纵路, 200 亩地为一方,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种植新格局。

“老吴,他好治山,好治沟。每次都吃住在工地,和我们在一起。”在唐庄工作了 30 多年的王庭森,见证了唐庄的发展。他说,在治理金门沟时,正好是冬天,在吴金印的带领下,数九寒天他们住在搭 50 多个玉米秆窝棚内,3 个多月扎沟造地 1 万多米。这一次,吴金印累病了,可他什么也没有说,自已一个人悄悄地下了山……唐庄的沟沟坎坎,荒土荒坡都被老吴转遍了,在唐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片土地。村里的人没有跑到的地他跑到了,这种精神我们服气得很。

这些年唐庄修山开沟,造田种树,如今不仅“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而且生态环境达到很大改善,西山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 80% 上,我们还建起了 3000 多座蔬菜大棚。

2005 年,卫辉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十里河上游太公泉镇管辖的4 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吴金印又在十里河的荒废河沟里造地,投资了 1.5 亿元,目前长 14078 米的十里河全部开发整治,荒废的河沟已变成高标准农田。

项目带动促转变

产业集聚托起新唐庄

唐庄镇发展上原本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吴金印用他始终如一的实干精神,自力更生造出了优势。1999 年唐庄镇刚开始进行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9200 多万元,建成“五纵五横”10 条高标准水泥道路 16.7 公里,形成了 4 平方公里的小城镇中心区,投资 1540 多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厂,投资 1000 万元完善了集聚区内的输电设施和路灯照明等等,这些为唐庄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产业集聚区建成后,春江水泥、王氏水泥集团、新乡六和饲料有限公司、新乡市金科工贸有限公司等 41家企业在唐庄镇产业集聚区投资建厂,年工业总产值 11.27 亿元。

“以真诚换真情,以真情换真心,以真心换真投。”这是吴金印在项目招商中常讲的一句话。如今招商引资已成为推动唐庄镇经济快速发展的“金字招牌”,企业的不断发展,使 2900 余名当地农民走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2011 年是唐庄人民和吴金印收获的季节,先后有 5 大项目落户唐庄。总投资 27 亿元,年产啤酒 100 万吨的百威啤酒项目;全国500 强的北新建材集团投资 5 亿多元的项目;河南银利达投资 5.6 亿元的可降解薄膜生产项目;伯马耐火材料厂总投资 5.8 亿元的项目;吉林信德有限公司投资 13.6 亿元的项目等等,他们携手唐庄使唐庄人聚、物聚,信息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规划协调成转变

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家住温康小区的郝文华家搬到小区两年时间了,能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楼房,家里干净多了,啥时候提起来,她都特别高兴。”她说为了放农具方便,小区内每家还盖了 15 平方米的小平房,特别周到细心。在唐庄,东有温康小区,西有江山小区,南有向阳小区,北有生态小区,可集中 4 万多人。如今他们已形成了中心镇带 10 个中心社区的辐射格局,每个社区都编制了新型社区规划设计方案,为了鼓励农户搬进社区,镇里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户入驻新型社区享受优惠政策的意见》,社区居民可免费享受新农合,免费享受就业培训,优先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现在全镇已有 7 个社区 1519 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四和社区 204

60 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增收了,才会有更加和谐的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唐庄镇因地制宜,不仅为农民盖房子,更为农民找出路。近几年从山上搬下来的四合社区,已组建了卫辉市四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合作社、大型车辆运输合作社等,人人有活干,个个有目标。代庄社区则创办了两大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一是国家级万头猪饲养示范小区,建有标准棚舍 15000 平方米,年存栏生猪2000 头。二是通达无公害果蔬基地,建有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62 座。做到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者有机结合。石屏社区则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家家种桃树,户户有桃园,桃树成了农民群众的“摇钱树”,果园就是一个“绿色银行”。从而实现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转变中求新,在转变中求富,在转变中求和谐,在转变中求发展,在“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唐庄人在吴金印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脚走着科学发展的幸福之路,工业化、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使中原大地上这个乡镇展现出新的活力。


                                                 (2011 3 23 日《新乡日报》)

 

 

 

 

 

 

 

吴金印同志荣誉

1994 6 , 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1994 7 ,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

1995 6 , 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5 6 , 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称号

1995 7 , 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1996 7 ,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称号

1997 4 ,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1997 6 ,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9 9 ,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十一部门评为“新中

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

2011 5 , 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五四特别奖”称号

 

 

 

 

 

 

 

 

 

 

 

 

 

 

 

 

 

 

 

 

 

 

 

 

 

 

 

 

 

 

 

唐庄镇荣誉

2004 2 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

2006 6 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五个好’乡镇党委”

称号

2007 4 月,被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河

南省文明村镇”称号

2007 12 月,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授予“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8 2 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

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8 7 月,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

称号

2011 6 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

2011 9 月,被河南省“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第二

批创先争优流动红旗”

2011 12 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南省农业

厅授予“新农村建设十大幸福乡镇”称号

2011 12 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

明村镇”称号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13  新乡党史方志网

 豫ICP备14008467号-1